又一小学生留遗书后坠楼身亡,突然发现:为什么自杀的多是男孩?
对于有些男孩来说,在成长期允许脆弱,他才可能变得真正坚强
“如果你看到了这封信,我大概率已经死了。”
多希望这是孩子一次不懂事的恶作剧,但是可惜,这一次,还是小学生的小黄没有食言。
当家人发现这封信时,他穿着校服正躺在小区的地面上一动不动。深冬已到,地面很冷,他的身体更冷。
绝笔信中,他说道:“我活得太累了……我只希望,能多‘睡’一会儿……”
只是这一觉太长了,长到自此天人永隔。
亲属搂着男孩大声痛哭的样子,让人心痛不已。
这几年看了听了太多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,发现一个“巧合”,自杀的多是男孩。
被妈妈扇耳光跳楼自杀的,是男孩;
被妈妈批评跳桥自杀的,是男孩;
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,最后一次把家里的米面油买好,然后出门转头去了家旁边一座高高的楼顶上,那个一直都懂事只是不太爱学习的初二生,也是男孩……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表的论文《我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现状分析》也印证了这一观察。
研究人员通过网络抓取儿童青少年自杀信息,统计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,确认392起自杀及自杀未遂事件,发现男女两性差别很大:
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,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,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为女性案例数量的1.5倍。
不仅仅是男孩,我国男性的自杀率也在不断上升,总体高于女性。
不仅仅是我国,整个世界的男性自杀率也高于女性。
为了寻找原因,我查阅了不少资料,其中有一个让人很意外,那就是男孩天生更脆弱:
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,男孩更容易崩溃;
陷入不良情绪后,男孩更难恢复;
患脑部疾病的男孩更多;
有学习障碍的男孩更多;
Y染色体比X染色体更不稳定,更容易受侵害发生改变;
幼时与母亲依恋关系不好,会影响青春期男孩智力,但对女孩影响较小;
……
男孩更坚强,一直都是个伪命题。
好多人都觉得男孩似乎天生就比女孩聪明,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毫无道理。事实上,有科学家扫描儿童的大脑,发现男孩的注意力活动较少,且负责学习时控制冲动的区域血流量较少。直白点说,就是男孩学习时更不容易专注,更容易走神。
这个现象也有数据支持,比如:
注意缺陷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女患者比7:1;
学习障碍,男孩占了2/3;
行为障碍,男孩占了90%。
与传统观念中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坚强不同,大部分男孩天生就比女孩更脆弱,更不擅长处理情感问题,更容易在学习上遇到问题。
但是,这一切都被忽略了。
现就整合出三个很实用的方法。
01
讲故事
男孩更愿意把感受和外部事物联系起来,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其他东西结合到男孩的情绪体验上。
比如,看见一个脏兮兮的车就说:“哎呀,你看那个车好脏,它一定很不开心。可是,今天刮大风,灰尘怎么也挡不住啊。有时候,人生也这么无奈,明明好努力了,也没改变结果。”
这样比干巴巴地说“跟我说说,最近出了什么事儿”更能让孩子愿意开口。(当然,我觉得这一招也适用于女孩)
02
给他一个沙袋
男孩更喜欢通过身体来表达和发泄情感,但需要告诉他们界限在哪里。
一个爸爸在孩子房间里放了一个沙袋,告诉孩子:“这是你的地盘,需要发泄的时候,可以揍揍沙袋。”
这个办法,让孩子知道压力山大的时候可以发泄情绪,但走出自己的地盘,就不能带着情绪对待他人。
03
给他独立的空间
有研究显示,男性加工情绪信息时会比女性慢。所以,如果家长急于问孩子的感受,孩子可能自己也说不出来。强迫他们开口,孩子只会觉得被冒犯。
不如允许孩子先躲进卧室里,自行消化一下。等他们回过神来,觉得很安全的时候,再好好聊聊。让孩子知道背后一直有人等着他、关注他,比啰啰嗦嗦好很多。
总之,就是改变与男孩的互动方式。
在他们悲伤的时候允许你的男孩哭,而不是说“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”;在他们受伤的时候安慰男孩,而不是强迫他们说“我是男孩,没关系”。
“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,我们曾以为,等我们长大,我们就不再脆弱,然而长大就是一个接纳脆弱的过程,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脆弱。”
接纳了脆弱,才是接纳真实的自己。允许男孩脆弱,他可能才能变得真正的坚强。
同理,接受了“男孩难养”的事实后,儿子可能就变得没那么难养了。与君共勉!
(责任编辑:金新)